《尚食》接近尾聲,劇中的大反派漢王朱高煦終于決定要起兵造反了,雖然我們都知道漢王這次造反最后是以失敗告終,但還是非常好奇在這部劇中編劇會怎麼樣處理這段歷史事件,畢竟朱高煦可不是一個普通人物,劇中的他會不會像歷史上那樣,最后被活活考死。
朱高煦年僅二十就已經成為了靖難的名將,在戰場上屢立奇功,在建文二年的白溝河之戰,朱棣殺到手中的劍都砍卷刃了,也沒能突出重圍,南軍的大將瞿能率領部隊一次又一次 猛沖燕軍大營,誓要活捉朱棣。
這時多虧了朱高煦帶領一支騎兵加入戰場,一舉殺掉了瞿能父子,才解救了朱棣,并且還快速的組織起了反擊。李景隆號稱集結了六十萬人的大軍,就這樣被朱高煦一舉擊潰,南軍死者達到數十萬,李景隆一路跑到德州,建文帝得到消息后,將他召回南京,當初舉薦他的黃子澄,拉著他要他自盡以謝天下。
東昌之戰的時候,燕軍主將張玉戰死,燕軍全線潰敗,朱棣在朱能的保護下狼狽逃跑,這時又是朱高煦帶領兵士殺到,保護著朱棣前往館陶,然后在威縣、深州突破了平安、吳杰的截擊,才得以安全的退回北平。
鋪子口之戰,徐輝祖將朱棣的部隊打的準備求和,正在商議求和之后退回北平的時候,朱高煦代領騎兵趕到了,朱棣看到朱高煦之后大喜,對朱高煦說:「 我力疲矣,兒當鼓勇再戰。 」朱高煦果然也不負所望,一舉擊退了南軍,此戰過后,南軍幾乎再也沒有能力阻擋朱棣了。
在《奉天靖難記》中甚至寫道:「 帝起兵時,次子高煦從戰有功,許以為太子。 」而屢立戰功,又得到父皇的認可之后,朱高煦也年免有些飄飄然了,他開始經常將自己比作李世民,并且從朱高煦流傳先來的詩句之中,也能夠看得出他的野心:
可以說從此之后,朱高煦就像是換了個人一樣,開始了他的花樣作死之路。雖然有傳言說朱棣曾在軍前說過要立朱高煦為太子,但是畢竟嫡長子朱高熾并沒有犯什麼過錯,并且朱棣和朱高煦外出打仗這些年,所有的后勤補給全部都是由朱高熾負責提供,李景隆五十萬大軍圍困北平府的時候,朱高熾僅靠一萬多老弱病殘硬是守到了朱棣大軍回援。
所以說即使朱高煦再怎麼戰功卓著,朱棣也無法在沒有任何合理緣由的情況下廢掉朱高熾,另外朱高熾兼國二十年,滿朝的文官集團基本上都偏向于他,現在天下已定,正是要靠這些文官治國的時候,朱棣也只能是假裝沒有說過之前那些話。
朱棣為了安撫朱高煦,將朱高煦封為漢王,藩國云南。可朱高煦直接抗旨,不肯前往藩國,朱棣無奈只能讓朱高煦先返回南京,回到南京朱高煦也不安分,他向朱棣討要天策衛作為自己的護衛,并多次在朱棣面前挑撥是非,致使支持朱高熾的很多文臣都含冤被貶,名臣解縉更是被他冤死。
永樂十三年,朱棣將朱高煦改封到青州,可朱高煦任然不走,這一次朱棣也感到有些不滿了,連續下詔催促他回到封地,朱高煦不只是不見朱棣的話當回事,還在私下里招募了三千精兵,還擊殺了兵馬指揮徐野驢,僭用御用車馬器物。
在這之后幾年里,盡管朱棣對朱高煦進行過幾次懲罰,但每一次也都是敷衍了事。朱高煦再朱棣的縱容之下,開始越發的飛揚跋扈。朱高熾駕崩的時候,朱瞻基從南京返回北京,半路上朱高煦居然策劃在沿途截殺朱瞻基,多虧朱瞻基早有準備,改變路線才逃過了一劫。
朱瞻基登上皇位之后,朱高煦也不再裝了,直接聯合山東都指揮靳榮起兵造反。朱瞻基對此早有準備,御駕親征很快的評定了這場叛亂,并活捉了朱高煦父子,然后將他們貶為了庶人,關押在皇城西門內。
一次朱瞻基去探視朱高煦,不知道朱高煦是出于什麼樣的想法,居然給朱瞻基來個一個「掃堂腿」,被絆倒的朱瞻基大怒,命人用一口三百多斤重的銅缸將朱高煦扣住,朱高煦是武將出身,一身的蠻力,竟然將這口銅缸舉了起來,朱瞻基命人在銅缸周圍點起了木炭,將朱高煦烤死在了缸中。
就這樣一代靖難名將,落得了如此一個奇葩的下場,不知道在《尚食》之中,會怎麼樣來處理這一段歷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