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朱棣登基后,一邊是嫡長子、燕王世子朱高熾,一邊是性格像朱棣、非常得朱棣喜愛的嫡次子朱高煦。
朱高熾,留守北京燕王府,功勞:曾以萬人之數敵李景龍五十萬大軍,情感:有一次朱允炆給朱高熾寫結伙信,朱棣知道了差點想殺了兒子,結果朱高熾把信送給了他,他才明白差點冤殺了長子,心中有些虧欠。
但是朱高熾因為長得過于肥胖,不僅騎不了馬,甚至走路都踉蹌,甚至會摔倒,這對于馬上天子朱棣而言,覺得是「無用」的,因此他不喜歡長子朱高熾。
再說朱高煦,朱高煦馬上功夫精致,多年跟隨朱棣征戰,在靖難之役中立下汗馬功勞,戰功赫赫,不僅為朱棣救過駕,還為朱棣擋過刀。那會,朱棣為了鼓勵朱高煦,也說過「世子多病,汝當勉力」之類的話,意思就是「你大哥不知道能活到哪天,你要多努力啊!」
因為戰功顯赫,也因為朱棣的寵愛,朱高煦逐漸產生野心,朱棣對他也有些偏心。
在私心里,朱棣想過立朱高煦為太子,但是廢長立次讓文臣反對,正在糾結中,解縉一句「好圣孫」,讓朱棣天平傾向了朱高熾,下了決心立了朱高熾為皇太子。
這位「好圣孫」就是朱高熾嫡長子、朱棣嫡長孫朱瞻基。朱瞻基出生時,尚未起兵造反的燕王朱棣做了一個夢,夢見朱元璋把大玉圭賜給了他,并且,大玉圭上刻著八個字「傳世之孫,可得永昌」,接著,下人稟報長孫出生了。因此,朱棣認為,朱元璋把皇位傳給了朱瞻基,而自己的孫子當皇帝,那麼他自然也會成為皇帝,于是他堅定了起兵靖難的念頭,并順利拿下南京,登基為帝。
朱瞻基長大后,不僅聰穎好學,還長得非常像朱棣,因此,朱棣對朱瞻基越發喜愛。這個時候,解縉提「好圣孫」,也是投朱棣所好,「好圣孫,可保大明三代昌盛」,朱瞻基成為朱高熾爭儲的有利籌碼。
永樂八年,朱棣北征,帶朱瞻基到北京,令他在北京監國;永樂九年,朱棣將年僅十三歲的皇長孫朱瞻基冊立為皇太孫。
少年時候的朱瞻基,就已經是能文能武了,他射擊「箭無虛發」,還能吟詩作對,平時考驗也讓朱棣滿意,對這個孫兒愈發喜愛了。
最重要的是,因為朱高熾沒有武力值,朱高煦則武力值優越,朱高熾對上朱高煦經常沒面子,但是朱瞻基總能替父親扳回一局。而且,朱高熾不受朱棣喜愛,在朱棣面前說不上感情話,一些事情還是要朱瞻基去彌合父子關系。
在當時,朱瞻基成功冊立皇太孫,對朱高熾的太子位置也是鞏固了很多,所以,永樂年間,朱高熾是非常倚重朱瞻基的,并且以這個兒子為榮。對于兒子過于得朱棣喜愛,朱高熾也會欣然,因為父子有共同的政敵,所以父子尚且可以父慈子孝或同仇敵愾。
但是,當朱高熾登基后,這種共同利益關系失衡了,皇帝朱高熾不想忍受依然對他各種諫言的態度了,他看著這個曾經最得朱棣寵愛、風格和政見也最像先帝的兒子,逐漸覺得不順眼了。
朱棣武力,朱高熾仁義,兩人政見不同,而朱瞻基因為隨朱棣長大并且允文允武,所以和父親觀點許多都是不同的,比如說朱棣遷都北京,朱高熾登基后又想遷都回去南京,朱瞻基則不想聽父親的,堅持爺爺的政策。
因為不再需要兒子頂著父親,也因為兒子這個儲君位置非常穩固,及兒子的政見和他相反,所以朱高熾對朱瞻基并不是很喜愛,或者說,從前朱高熾最喜愛的兒子就不是朱瞻基,但朱瞻基是他最倚重的兒子。
如此看來,朱高熾登基后對朱瞻基態度直線下降,也沒啥不正常了。你怎麼看待呢?歡迎品評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