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2020年算起,在國內市場,似乎很久都沒有一部真正的爆款好萊塢電影了。
從去年上映《魔法滿屋》的7688萬,到典型的好萊塢IP大片《駭客帝國4》的8575萬,再到經典ip《尼羅河的慘案》的不足7000萬。
正正連續三部電影,在國內市場,票房均未破億。
表現較好的就只有《007:無暇赴死》,但票房僅有4.14億。
而萬眾期待的救市之作,諾蘭的《信條》在國內票房,也僅有4.55億。
憑心而論。
就國內電影市場今時今日的容量而言,算不得爆款。
前段時間,剛引進的兩部大片,在國內的表現也算不上多好。
荷蘭弟主演的《神秘海域》,截止寫稿日期(3月16日)內地票房已經跌落到528萬,累計票房也僅有3349萬,排片率更是僅有1.3%。
可以說,《神秘海域》在國內市場的成績,根本配不上未上映之前鋪天蓋地的宣傳。
在國內市場如此撲街,而在世界電影市場基本上也沒有能夠取得好成績。
因為電影的製作成本高達1.4億美元,而目前它的總票房還只是在3.02億美元。
基本上可以說,撲街是撲定了,但還有希望回本。
而《新蝙蝠俠》在國內市場所取得的成績,同樣也十分糟糕。
截止寫稿日期,《新蝙蝠俠》在國內的首日的排片率高達48.1%,但是預售票房卻僅有可憐的299萬。
比起在海外市場的4.72億美元,北美開畫成績1.28億美元,全球開畫2.48億美元。
《新蝙蝠俠》在國內電影市場,實在是有些寒酸。
再有。
前幾天剛上線流媒體的漫威電影《蜘蛛俠3:英雄無歸》之後,口碑也是在國內全面解禁了。
但是卻遭到了大量的差評,或者說大多數觀眾一致的看法:特效爛片,除了販賣情懷之外一無是處。
為什麼?
好萊塢大片在國內市場不靈了?
本質上市好萊塢的原地踏步,以及觀眾對好萊塢電影的新鮮感退去了。
提起好萊塢電影,在新世紀引進以來。
好萊塢電影,就憑藉特效、畫面等等,迅速成為國內電影市場的龐然大物。
所以,那時候有人稱好萊塢電影為好萊塢大片。
不過。
隨著國內觀眾見識的好萊塢電影多了,自然也就能夠發覺。
好萊塢電影,基本上都是換湯不換藥,在某種程度來說還退步了。
現在很多人提到的好萊塢經典電影,大多數都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作品了。
《楚門的世界》、《西西里的美麗傳說》、《刺激1995》等等這些耳熟能詳的電影,距離現在都二十多年了。
即使是掀起一陣觀影浪潮的《指環王》系列,也是新世紀前三年的作品了。
甚至被人成為超英電影天花板級別的《黑暗騎士》也都是08年的作品。
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,佳作頻出,到新世紀以來,經典電影鮮少。
能夠看得出來,好萊塢已經是巔峰不再了。
取而代之的是什麼?
為了「正確」各種吃爛錢,各種塞人。
而在這些電影當中,能夠看到的吸D少年逆襲,流氓家庭任性,黑人兄弟的逆襲等等。
甚至《黑豹》還大賣特賣。
這些電影,對于在種族矛盾日益激烈的北美而言,也許反向十分熱烈。
但是對于,沒有任何種族矛盾基礎的國內市場而言,根本不可能會產生共鳴,更算不上精彩。
自然難以對這些電影有好評了,更別提賣票了。
這種情況最典型的,就是《新蝙蝠俠》。
對比《新蝙蝠俠》在國內外的票房成績,就明顯能夠看出來。
確實。
蝙蝠俠這個ip在國外很值錢,電影票房也是大賣特賣。
但這是基于國外有著良好的美漫基礎情況,並且蝙蝠俠人氣高昂的情況下。
而國內,雖然在漫威電影的開拓下,美漫算不上小眾,但也沒有很高的熱度。
還記得當年《BVS》上映的時候,一個經典的預測:
一個打擊街頭混混的義警,怎麼可能跟超人打?
由此可見,蝙蝠俠在國內的人氣基礎。
除了沒有文化基礎之外,好萊塢電影同樣也是陷入了IP續拍,特效氾濫的怪圈。
特效這種東西。
有的人喜歡,買票就是為了看特效的。
但也有的人不喜歡,認為特效氾濫,喧賓奪主了電影的故事情節。
而好巧不巧,好萊塢電影近幾年都有這個壞習慣。
典型的如《駭客帝國4》,簡直是講前幾部作品的特效一次性大集合,讓觀眾看特效看過癮的情況。
一次驚豔,兩次回味,三次就乏味了。
而好萊塢電影,在電影質量退步的情況,還打算用特效來塞觀眾,國內觀眾自然就不會買單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