果郡王死了,皇上也死了,四阿哥登基,這下甄嬛的權力更大了。
對于自己鐘愛的合歡,又將其移栽到了它們原生的熱土——凝暉堂,那是果郡王曾居住過的地方。
秋天了,甄嬛看著滿院依舊郁郁蔥蔥的合歡,再看到不遠處大聲吟誦詩詞的六阿哥,心生感慨:「許多年前,允禮或許也是如此,臨風窗下,吟誦他原本應該平安閑逸的人生。」
一想到這,情難自禁,淚水涌上心頭。
還好,允禮的孩子在自己的護佑下,一天天長大,這也是最令甄嬛欣慰的存在了。
甄嬛叫住了弘曕,對其進行了一番指導,囑咐弘曕多學他十七叔,旨在博學多思。
原來皇上死后,新帝登基,弘曕便一直住在凝暉堂,甄嬛是想讓果郡王的靈魂得到慰藉,生前沒能有孩子陪伴在側,死后給補上。
囑咐完了弘曕,新帝請甄嬛去壽康宮,這麼早來請安,肯定事非尋常,有事情說了。
寒暄過后,新帝便說:「今日慎郡王上書,說膝下唯有一女,王嗣無繼,希望以果親王之子入繼。」
甄嬛聽聞自是欣然答應:「元澈養在慎郡王府多年,不如就繼嗣慎郡王府也好。」
皇上活著的時候,又是滴血驗親的,又是果郡王出兵營救甄嬛的,這些流言蜚語即使外人不知道,皇家的人也是門兒清了。
那個慎貝勒更是一個精明無比的主兒。
滴血驗親的時候,幾句話懟的祺貴人自相矛盾、啞口無言。邏輯思維能力之強,巧言善辯的功夫,沒幾個比得過他的。
甄嬛這麼明目張膽地移栽合歡,而且還讓弘曕住在凝暉堂,她對果郡王的心思昭然若揭,就差直接告訴眾人弘曕是果郡王的孩子了。
慎貝勒一直挺感激甄嬛的,她的母妃出身低微,連累他在宮里受盡白眼。只有甄嬛對其一視同仁,而且還同意玉嬈下嫁于他。
甚至浣碧還曾問過玉嬈,難道不嫌棄慎貝勒母親出身寒微嗎?
浣碧都沒瞧上,可見慎貝勒母親的出身是多麼上不得臺面。
所以在皇上的葬禮上,慎貝勒替甄嬛說了很多好話。
現在甄嬛只是缺少一個能把弘曕名正言順過繼給果郡王的由頭,所以慎貝勒又是做了一回聰明人。
可是甄嬛答允完慎貝勒所請,便沒了下文。
新帝看甄嬛沒有主動提起將弘曕過繼給果郡王的話題,只能自己提出來了。
問道:「只是如此一來,果親王一脈豈非無嗣?」
甄嬛不答反問:「皇帝意下如何?」
「到時候再挑好的,繼承果親王后嗣就是。」新帝回答。
把弘曕過繼給果郡王甄嬛真是求之不得的結果,但卻不能順著新帝的話接。
如果自己這麼上趕著說出自己的想法,顯得太過不顧臉面,容易被世人詬病,在新帝面前也失了威嚴。
甄嬛在等著新帝主動說出這個打算,可是新帝太過奸猾,顧左右而言他,這二人的較量還真是勢均力敵。
那好,甄嬛還不出聲了,低頭等著新帝的妥協。
新帝也不是吃素的,事情沒辦妥,怎能輕易離開。自己千辛萬苦得來的江山,不能留下隱患。
于是扯出了「鄭伯克段于焉」的典故,含沙射影地提醒甄嬛。
新帝說:「鄭國之禍皆因姜氏寵愛幼子苛待長子而起,兒子心想:親子尚且如此,若是養子又該如何?」
這個時候,甄嬛同新帝四目相對,冷冷凝視,真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。
這一回合是甄嬛先沉不住氣了,剛才沒有妥協,這次再僵持下去可就不好收場了。
既然皇帝已經妥協了一回,自己也只能見好就收。
甄嬛先是肯定新帝,說道:「皇帝身為人君,讀這些書是好的。」
然后說出自己的打算:「哀家這些日子正想著一事,今日正好告訴皇帝。弘曕是哀家幼子,又曾被先帝議儲,如今弘曕已經長大,若是外頭再起閑話動搖江山,豈非是哀家的罪過?所以哀家想請皇帝同意,讓弘曕入嗣果親王一脈。」
甄嬛的意思是:因為弘曕曾被先帝議儲過,有了這個前科,是極容易再被人議論的。到時再動搖國本,我可是罪孽深重了。
必須防患于未然,把弘曕過繼出去,就沒人能說什麼了。
這可不是我的私心,而是關乎江山社稷,一下拔高了自己,冠冕堂皇地達到了雙贏的結果。
皇帝只想把弘曕過繼出去,卻沒有想好理由,甄嬛自是不能答應的。
這麼一說,即便是假公濟私,也是恰如其分了。
新帝得到了滿意的答案,仍不忘肯定甄嬛:「皇額娘思慮周詳,兒子自然允許。」
這二人說話還真是互相搭臺,雖然各懷鬼胎,但仍不忘肯定對方,這可是一個溝通技巧。
新帝感謝甄嬛的妥協,向甄嬛許諾,等弘曕長大成人,封他親王之位,一生榮華。
呼應了甄嬛曾經對四阿哥說的:「額娘希望,弘曕的親王之位由你來封!」
新帝也是想提醒甄嬛,自己可是履行了當日的承諾,遵從了你的意思。
甄嬛擔心新帝抓住自己的把柄,借題發揮,再次強調:「他是你親弟弟,皇額娘已經年老,自然要你多照顧。」
甄嬛說「他是你親弟弟」的時候,是低著頭的,明顯心虛。新帝跟先帝一樣多疑自私,自己多強調一遍,他就會忌憚幾分。
新帝又夸了一波甄嬛,讓甄嬛放心:「皇額娘事事為兒子考慮,兒子感激不盡。唯有以天下養,才能報答皇額娘的養育扶持之恩。」
甄嬛也得禮尚往來,客氣一番:「你我母子之間,不必說這些。」
一下又拉近了同新帝的距離,既然弘曕已經過繼給果郡王,那麼甄嬛和新帝才是真正的「母子」了。
聽聞甄嬛這樣說,新帝露出了感激、喜悅的表情。
先前甄嬛同四阿哥沒有對立關系,還可以用恩情維系、拉攏。
可一旦有了威脅,就只能來點實際的了。什麼養育之恩、扶持之情,也就做不得數了。
把親兒子割裂出去,再對繼子承諾母子關系,相當于給予雙倍的利益,新帝自然是高興的了。
甄嬛同新帝的這段對話,充分演繹了什麼叫勢均力敵、伯仲較量,互相妥協,互相成就。
即便有現成的臺階也得酌情往下跳,太主動顯得不值錢,博弈間還不能錯過機會,進退有度,才能恰到好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