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66年香港有一部電影叫《蟋蟀皇帝》,講的是一個荒唐的皇帝酷愛斗蟋蟀,于是大臣們上行下效,為了給皇帝進獻蟋蟀到處擾民,逼得民不聊生,最后官逼民反,這位被丑化了的皇帝就是明朝的朱瞻基,那宣德皇帝到底喜不喜歡斗蟋蟀呢,我們來看看歷史上都留下了哪些證據,說明他就是蟋蟀皇帝。
在明末清初時期,在道士呂毖所做的野史《明史小錄》中,就存在有關明宣宗朱瞻基非常喜歡斗蟋蟀,并且向民間廣泛征集蟋蟀的記載,在其書中有這麼一段記載,其大意是:宣宗皇帝非常喜歡斗蟋蟀,于是向江南地區征尋非常厲害好斗的蟋蟀,最終人們爭相尋找好斗蟋蟀,也使蟋蟀的身價倍增。
明代皇甫錄的《皇明紀略》中云:宣廟好促織之戲,遣取之江南,其價騰貴至十數金。清朝的蒲松齡就是根據這個線索和民間傳說,在他的鬼怪傳奇小說《聊齋志異》中,就把這個故事改編成了《促織》,其中就有描寫:明朝宣德年間,皇宮中崇尚斗蟋蟀的游戲,于是每年都要向民間征收蟋蟀。
《促織》整篇故事都[插·入]神話色彩,將明宣宗朱瞻基喜歡斗蟋蟀,最終導致民不聊生,生活困苦表現的淋漓盡致。隨著蒲松齡的《聊齋志異》在后世被奉為經典,《促織》這個故事野在大眾中廣泛流傳并為世人所熟知,明宣宗朱瞻基也跟著火了,成為了歷史上鼎鼎有名的「促織皇帝」。
雖然這些都是傳說和筆記的野史,在記載明朝史實基本史料典籍《明實錄》、《明史》、《明通鑒》、《明史紀事本末》都沒有記載,但朱瞻基這個愛好卻從文物上得到證實,其中在江西景德鎮御窯遺址出土的瓷器中,就有很多宣德年間的蟋蟀罐。
明人劉侗在《帝京景物略》中,記載了北京人喜斗蟋蟀,更是把蟋蟀罐叫做【將軍府】,平民玩家尚對此般玩物如此在意,朱瞻基擁有眾多精美蟋蟀罐就不足為奇了。插圖中這些蟋蟀罐的造型規整,畫工考究,其中許多罐上都繪有龍鳳的圖案,從各方面看,顯然是專供皇家所用。
朱瞻基對養蟋蟀和斗蟋蟀都極為著迷,民間當然也會斗蟲蔚然成風,大肆捕捉蟋蟀,景德鎮御窯為了滿足皇帝的愛好,就專門燒造了這些精美的瓷器蟋蟀罐,也就是說這些蟋蟀罐作實了朱瞻基是蟋蟀皇帝的形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