導語:關于甄嬛懷孕后回宮所引發的質疑,難道就只有甄嬛的「反對黨」嗎?其實不然,端妃和敬妃早就看透了甄嬛的雙生子并非龍裔。但她們沒必要揭發,也沒必要去還原事實真相,因為這對她們沒任何好處,反而會惹禍上身。
相反的,她們看透不說透,保持沉默,即便皇帝有朝一日查出甄嬛在「造假」,也與她們無關。她們還會說,自己也同樣是被甄嬛「欺騙、愚弄」了。要知道。「知情不報」和「受人蒙蔽」,罪行是不一樣的。她們深諳其道,所以才會明哲保身。
那麼,問題來了,端妃與敬妃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懷疑甄嬛的「皇子有假」的呢?
1:敬妃從甄嬛懷孕回宮后,就開始懷疑了
最先懷疑的是敬妃。敬妃不僅懷疑,而且十分肯定甄嬛懷的絕對不是皇帝的孩子。 甚至,連這孩子的親爹是誰,敬妃都已經猜到了。
不知大家還記不記得,果郡王曾每個月都為朧月畫一幅畫像給甄嬛。上面還有敬妃。
如果允禮不事先說明這畫像是給誰的,敬妃肯定不敢給他當模特,萬一傳到宮外,又被皇帝知道,那可是犯了欺君大罪。 皇帝的妃子和公主的畫像豈能流入市井——供平民百姓們隨意賞玩?
所以,果郡王務必要說明用途,告知敬妃這畫像是給從前的宛嬪——朧月的生母的。他這樣做,無非是想安慰一下宛嬪的思女之情。
最擅長察言觀色、窺探人心的敬妃,自然知道果郡王此舉幕后的真正原因是什麼。他為何對宛嬪如此上心?一個男人,怎麼可能無緣無故對一個女人好呢?
不過,此時的宛嬪已經被廢,等于是被皇帝休掉的女人。所以,果郡王即便有覬覦之心,也無關緊要。反正礙不著自己什麼。 自己只需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即可。畢竟甄嬛是朧月的生母,她對自己有贈女之恩,但凡能給她提供方便成人之美,又何樂而不為呢?
所以,敬妃不但配合了果郡王取悅甄嬛的行為,而且,在朧月周歲生日那天,果郡王跟敬妃達成默契, 甄嬛會親手為朧月做一身衣裳,讓敬妃務必要把甄嬛做的這件給朧月穿上。因為送衣服的人太多了,不見得每件衣服都能有幸穿在公主身上。
敬妃也答應了。 由此可見,果郡王私下與甄嬛在宮外頻繁接觸的事,敬妃都知道,而且知道得很詳細。
敬妃以為,宛嬪是不會再回來的了,永遠不會再回來。所以,即便如此,也礙不著自己什麼。然而,令敬妃萬萬沒想到的是,甄嬛不但懷著孕回來了,而且還要奪走她的朧月,這讓敬妃十分錯愕又非常憤怒。
從前, 我可以對你和果郡王在宮外幽會的事,假裝不知道。如今,你卻要來搶我的朧月,我就不能不發聲了,倘若不給你點警告和顏色,你也不會知道我的厲害!
于是,敬妃才借著崔槿汐與蘇培盛私通的事來震懾甄嬛:你要適可而止。這次揭發你的奴才私通,不過是警告,你最好識相一點。 要不然,下次要揭發的可就不會是「奴才」了。你懂得……
嚇得甄嬛忙表明態度、奉上朧月,并表示永遠不會再要回來了,只希望敬妃能保全她的「三個孩子」。敬妃瞬間明白了,那「雙生子」一定有著難以啟齒的來歷,以至于需要她的竭力「保全」。
2:端妃透過表象看本質,也秒懂了雙生子的來歷不明
對于端妃而言,雖然對甄嬛先懷孕后回宮一事,也會暗自揣測,卻并不能肯定。畢竟,甄嬛在宮外接觸了誰,她一無所知,所以,不能妄加定論。
然而,后來皇后發動了滴血驗親,卻讓端妃瞬間明白了真相:「那對雙胞胎,果然不是皇上的!」
但端妃并不是憑借祺貴人和靜白的揭發指正來認定的,而是通過甄嬛自己的表情揭曉了答案。
最初,皇帝聽罷祺貴人的檢舉揭發,不置可否,還曾表示愿意相信甄嬛是清白的。怎奈,安陵容和皇后一再煽風點火,皇后說后宮里的人總喜歡人云亦云,以訛傳訛,皇上也不得不仔細,只有徹查這件,才能讓謠言不攻自破。皇帝反問:「怎麼才叫仔細?」皇后便說,恐怕要「 滴血驗親!」
甄嬛一聽這話,臉色瞬間就變了。雖然她早就料到可能會有這麼一天,但沒想到會來得這麼快。為防止意外發生,她在護甲里加入了白礬,就是預備有朝一日,皇上與弘堰滴血驗親時,她好伺機作弊。
然而, 以今天的狀況來看,她根本沒機會接近那只盛水的碗。滴血驗親并不需要做母親的上場,而只要弘堰和皇上的血就夠了。
并且,皇上就在現場,水只能讓皇后或皇帝信任的人去準備,根本不可能讓甄嬛的心腹去準備。倘若皇帝與弘堰的血不相溶,即便驗證了溫實初與弘堰的血也不相容,甄嬛也難逃此劫了。 除非她說出弘堰的親爹是誰,否則,皇帝定不會善罷甘休。
因此,當皇帝說出那句:「嬛嬛,你放心,一驗便可」時,甄嬛的神色立刻大變。 端妃掃了甄嬛一眼,頓時明白了這里面一定有不可告人的秘密,因為甄嬛此時的表情不是憤怒不是悲傷,而是惶恐和驚懼。
與之前的神色不同,之前祺貴人一口咬定甄嬛的奸夫是溫實初時,甄嬛雖然憤怒,卻尚能做到氣定神閑,成竹在胸。一觸及到皇帝要與弘堰滴血驗親時,甄嬛就瞬間沒有了之前的咄咄逼人理直氣壯。
端妃也是女人,不但有著細微的觀察力,還有著敏銳的直覺,她當然能窺透這其中的「玄機」了。于是,端妃緩緩站起身,對皇帝拜了一拜道:「皇上萬萬不可,龍體怎可有損傷?」
端妃 一語雙關,一則提醒皇帝:你一旦親自驗下去,可就一點退路也沒有了。假如證實弘堰不是皇帝親生,豈不要龍顏受損、貽笑天下?皇帝三思啊。然而,端妃這句話在甄嬛聽來,卻是在給她爭取自救的機會。
果然,甄嬛忙借坡下驢,對皇帝祈求道:「既然皇上一定要這麼做,那就讓弘堰和溫實初驗一下吧。用排除法相驗就好了。」皇帝想了想端妃的提醒,又考慮了一下甄嬛的排除法,這才點頭答應了。
不過,這也只是暫時保住了皇帝的顏面。皇帝的疑心也就此產生,并且越來越嚴重。直至后來親自找夏刈暗中操作。
所以說,甄嬛的一切秘密,也只是相對「反對黨」而言,對于端妃和敬妃來說,甄嬛根本不存在秘密了。只是,她們選擇了明哲保身、三緘其口而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