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甄嬛傳》中,端妃年輕時曾被華妃灌下一碗紅花。
從此,她再也不能有孩子。
醫術精湛如溫實初,也表示對她的狀況無能為力。
她孤獨地生活在這深宮里,病骨沉疴,可憐至極。
好在老天垂憐,曹琴默死后,皇上將她的女兒溫宜公主送到了端妃膝下,由她撫養。
長夜寂寂,端妃也算有人相伴。
那麼,究竟是誰把這個孩子送到端妃手里的呢?
明面上是皇上的心意,背地里自然也少不了甄嬛推波助瀾。
但在這件事情中,更多的其實是端妃自身的操控。
她步步為營,一邊維持著不爭不搶的表象,一邊使得皇上和甄嬛動了把溫宜交給她撫養的心思。
至于促成由端妃撫養溫宜公主的直接原因,即曹琴默的去世,當然也和端妃脫不了干系。
要分析一個人是否做了什麼事情,首先要透過表現看本質,分析她究竟是怎麼樣的一個人。
要知道,與老好人敬妃相比,端妃并不是個純然的好人。
她為人做事,往往帶著極強的目的性。
第一次出場時,她就鎖定了甄嬛,表示:「當我第一次看見她的時候,我就知道,她日后一定會幫我這個忙。」
這之后,她不斷對甄嬛釋放善意。
在木薯粉、富察貴人流產等事上,幫助、提點、引導甄嬛,使得甄嬛對她頗為感恩。
她本人雖然身體不好,戰斗力卻是極其強悍。
如果沒有她的幫助,甄嬛后期的復仇之路未必可以那麼順風順水。
甄嬛也投桃報李,不僅使她得以撫養溫宜。
甄嬛還在大封六宮中表示「請一定以端妃姐姐為尊」,將皇貴妃之位拱手相讓。
但值得深思的是,端妃的每件事情都帶有其目的性。
并都順利達成了自己的目的,在眾人心里,卻還是「與世無爭」的形象。
為什麼?
這就和端妃的行事作風有關了。
她就像一個迂回的獵人。
她并不直接對看中的獵物開槍,而是在預判獵物的走向后,在合適的時機穩準狠地扣響扳機。
比如在為崔槿汐和蘇培盛說話時。
她并不直接求情,而是假裝在看《孟子》,引導皇上問起,才自然而然發表自己的觀點。
揭發安陵容用迷情香的時候,她也沒有直接開口。
她先詢問皇后覺得她點的香如何。
在皇后無意說出「鸝妃最善制香」時,才幽幽把來龍去脈托出。
那麼,在收養溫宜一事上,她又是怎麼做的,都做了些什麼呢?
首先,是確定目標。
端妃曾對甄嬛說過:「孩子就是娘的命」。
她說起敬妃對朧月的愛重,并表示,如果曹貴人現在活過來,要奪走溫宜,她也是不肯的。
深宮長夜漫漫,她孤苦一生,然而,單靠她自己,卻是再也不能有孩子了的。
吉祥關懷她身體時,她曾嘆著氣道:「一個不會生育的女人,有誰還會在乎她的身體呢?」
在華妃因為富察貴人和甄嬛相繼有孕而倍受刺激,沖進端妃宮里回憶自己失去的孩子的時候,端妃也情緒激動地回應。
「你固然慘死一子,可是我卻再也不能夠生育!」
凡此種種,可想而知,她對自己再不能生育、再也不能有孩子這件事情,是多麼的耿耿于懷。
而溫宜,仿佛就是一個依靠,是她在孤苦歲月里的一個慰藉,支撐著她活下去。
但,為什麼是溫宜呢?
要知道,端妃與華妃勢不兩立。
曹貴人又是華妃的人,為華妃出謀劃策不說,她所出的溫宜,也時常淪為華妃爭寵的工具。
這就不能不讓人疑惑,端妃為什麼會這麼疼愛溫宜?
她如果要收養孩子,直接收養沒有生母、無人看管的四阿哥不是更好嗎?
這是因為她所能收養的人只能是公主。
華妃臨死前,得知皇上這些年一直因為自己母家忌憚自己的時候,曾脫口而出,表示:「端妃也是將門之女。」
華妃很快明白,如果皇上忌憚的是將門之女,那麼她和端妃都是被忌憚的對象。
所以當年那碗安胎藥,是由端妃送去的,不僅因為她淡泊無爭,也因為,她也是將門之女,同樣被帝王忌憚。
故而,皇上根本不可能放任端妃有自己的兒子,哪怕是養子也不行。
端妃可以收養的也就只有公主。
但當時皇上膝下只有一女,朧月等還未出生。
溫宜也就這麼成了端妃唯一可以選擇的對象。
而在確定要收養溫宜后,端妃很快就開始了她的謀劃。
要收養溫宜,曹琴默自然是不能再留。
因此,端妃在早期就開始引導甄嬛針對曹琴默。
在富察貴人小產一事中,甄嬛尚且還對幕后主使究竟是誰猶豫不決的時候,端妃則直白地蓋章此事為華妃所為。
同時,她還將矛頭指向了曹琴默。
「曹琴默是比華妃更難纏的人。」
甄嬛本就因為曹琴默推了她一把而多有懷疑,因為這一句話,后續更使得甄嬛對曹琴默處于高度戒備狀態。
然而背地里,其實端妃自己都并不十分確定,此事到底是否華妃所為。
在后續華妃來找她發泄情緒時,她冷漠表示,此事和華妃有沒有關系并不重要,重要的是皇上會不會懷疑華妃。
顯然,她并不篤定華妃是罪魁禍首,但她需要甄嬛將矛頭指向華妃。
也因此,甄嬛長跪小產后,她最開始完全沒有對于其他任何人的疑心,而是聲嘶力竭地指責華妃。
一直到后續,甄嬛才奇怪為什麼自己的體質只跪了半個小時就蕭潺。
潛移默化之中,甄嬛和華妃的關系逐漸水深火熱,并最終將華妃扳倒。
曹琴默家室不顯,只是依附華妃生存,按說在華妃倒臺后,她也不能幸免。
然而曹琴默雖然作惡多端,可她太過聰明,在華妃倒臺后把自己撇得一干二凈,不僅獨善其身,還被冊封為「襄嬪」。
端妃籌謀已久,難道就要這麼功虧一簣了嗎?
自然不會。
但她并不著急。
甄嬛和曹琴默早就在她的引導下站在了對立面,從前不過是因為因利而合,如今華妃被扳倒,兩個人再無合作可能。
更何況妃位之上已有三人,且都地位穩固,甄嬛和曹琴默作為唯二的嬪,要向上走,對方自然是各自最大的敵人。
她只需要耐心等待。
果然,在御花園偶遇后,甄嬛與曹琴默談話,敏銳地察覺到了她的野心,并對她進行了誤導。
甄嬛巧舌如簧,讓曹琴默以為自己的封號是「襄助」之意。
誤導曹琴默后,甄嬛與端妃有過一次短暫但信息量極大的對話。
端妃漫不經心地表現出自己對溫宜的喜歡,并擔憂她耳濡目染,會學上曹琴默「刁滑」的毛病。
甄嬛是何其敏銳的人,暗示十足地表示:「若是能為她換一位母親,好好教導便是了。」
「換一位母親」,曹琴默人尚在,要怎麼換?
此時在甄嬛心中,端妃是對她有恩的,她這話是一句閑言,但也是一句提議。
她近乎直白地在暗示,娘娘既然那麼喜歡溫宜,又覺得她的母親會教壞她,那不如給她換一個母親?
后續曹琴默薨逝,甄嬛跟端妃說起她的死因,為什麼毫不遮掩地提起溫實初告訴她的隱秘?
難道她就不怕端妃在皇上、太后之前說一些什麼嗎?
她這樣無所顧忌,是不是因為,這件事情端妃其實早就有所察覺,甚至有可能是她們兩個人在暗中推動的呢?
不然,怎麼曹琴默死得那麼急,又那麼快呢?
在曹琴默死后,甄嬛立刻表示:「我有心讓娘娘撫養溫宜公主。」
端妃則表示,自己一定會對溫宜視如己出,她籌謀許久,總算是如愿以償。
但僅僅在甄嬛身上下功夫,似乎也還不夠穩妥,端妃在明面上,其實也還下了其他的力氣。
「蓮子之心最苦。」
這話原本是曹貴人說給皇上的,諧音「憐子之心」,表達出了她對溫宜的憐愛。
也是這句話,使得帝王垂憐,叫她可以重新撫養自己的孩子。
同樣的,這句話放在端妃身上也合適。
端妃第一次出場,就是在溫宜公主的周歲宴上。
她拖著病體殘軀,親手給溫宜戴上了一個項圈。
那個項圈有多珍貴呢?
皇上一眼就認出是她的陪嫁,并表示:「溫宜還是個小孩子,怎麼能送她這麼貴重的東西?」
這之前,端妃與皇上還有過一段對話。
端妃那時候病得走兩步路、說幾句話就需要人攙扶。
皇上關懷道:「不過是小孩子家慶生,不是什麼要緊的事。」
但端妃明確表示:「溫宜周歲是大喜,臣妾定要過來賀一賀。」
一言一行之間,都表現出了對溫宜極度的喜愛。
后續溫宜的飲食里被人下了木薯粉的時候,端妃也前來探望:「聽聞公主不好,想來看看。」
在皇上面前,她對溫宜的關懷可謂無微不至。
溫宜的滿月酒、周歲宴都不曾缺席,連溫宜的病痛都要來看一眼。
再后來,她和甄嬛、曹琴默在御花園偶遇的時候,也飛撲出去,救下差點摔倒的溫宜。
諸如此類種種,都讓皇上見到了端妃的「憐子之心」,讓他知道了端妃對溫宜的喜愛。
曹琴默死前,太后曾提出,除掉她之后,可以由端妃敬妃來撫養溫宜:「哀家瞧,端妃敬妃就很好。」
最后的結果大家都知道了,溫宜由端妃撫養長大。
明明敬妃身體更好,有更多耐心和精力照顧溫宜,為什麼最后皇上選擇了端妃?
很顯然,端妃一直顯現出的「憐子之心」,在這其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。
皇上知道,她喜歡溫宜,而她又被當年華妃的事情牽連,使得皇上對她問心有愧,想要補償她。
更何況,這中間,還有甄嬛的旁敲側擊。
在面對她和敬妃的時候,皇上會怎麼選擇,就很明了了。
就這樣,在多方發力之下,溫宜終于如端妃所愿,承歡她膝下。
她半生寂寥、悲慘,費盡心思,終于應上一聲「額娘」。